小腹疼痛,腰骶部重坠感,情绪低落等问题,是很多女性月经期间常有的感受。
随着痛经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宫寒”一词出现在了大众视线中,似乎“宫寒”和痛经有着紧密的联系,于是很多女性在经期都捧着红糖姜茶、贴着暖宝宝,试图缓解“姨妈痛”。然而,实际上“宫寒”只是痛经的一个常见原因,并不能涵盖所有致病因素。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痛经问题,还需要多角度了解痛经,并对证治疗。
什么是痛经
痛经: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
人群: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的女性,青年女性好发
时间:经前——经期——经后;呈周期性
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
什么是痛经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前倾或后倾等。
痛经有哪些表现
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
疼痛剧烈时可出现脸色发白,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痛经的原因
1.不通则痛——实证
气滞血瘀:经前乳房胀痛、或伴有情志不畅,舌有瘀斑、脉细弦。
寒湿凝滞:得热则舒,伴便溏、怕冷,腰脊痛,苔白腻,脉沉紧。
2.不荣则痛——虚证
气血不足:面色苍白,乏力,懒言,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
肝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
辨证分型
1.辨虚实:
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多属实证;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
2.辨病位: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
3.辨疼痛:
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实证
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虚证
灼痛,得热反剧——热证
冷痛,得热减轻——寒证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气滞
痛经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气血不足、肝肾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临床常用选穴:关元——任脉穴,通调冲任之气;三阴交——脾经穴,调理肝脾肾;地机——脾经郄穴,调血通经止痛;十七椎——经验效穴。
(2)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尤宜
(3)中药周期疗法
(4)推拿治疗
(5)穴位贴敷
(6)耳穴压丸
注意事项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诊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
2.由于痛经的主要症状为腹痛,且腹部脏器较多,必要时需与其他引发腹痛的疾病相鉴别,如:急性阑尾炎、*体破裂、宫外孕、盆腔炎等。
作者:中医科张曦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