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沪召开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透露,乳腺癌已经从绝症变成慢性病,医院进行乳腺癌手术的例乳腺癌患者中,0期~III期5年无病生存率为85.5%,乳腺癌原位癌5年总生存率高达97.9%,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未来5年,医院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还能有望提高3%~5%!
一般风险人群40岁开始筛查乳腺癌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发布。
女性到了什么年龄段要去筛查乳腺癌呢?
记者看到,在新的指南与规范中,也明确了乳腺癌筛查的一些建议。
(1)虽然有些国外指南建议50岁以上,但大部分指南建议40岁作为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5~54岁,比欧美国家要提前10年左右,因此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
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2)对于乳腺癌影像筛查的终止年龄,大部分国外群体筛查都推荐把65-70岁作为筛查的上限。但是,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20~39岁,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0~70岁
(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
(2)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70岁以上
(1)适合机会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康复随访首次写入最新版临床指南
每年接诊手术量占上海地区乳腺癌患者4成的医院披露,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8%。目前,医院可手术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接近90%。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另有一些需要辅助治疗的患者也像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患者一样,需长期随访、按需治疗、带瘤生存。
邵志敏透露,虽然目前有30~35%的术后病人会发生复发等情况,但大部分病人经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后,仍然能够获得长期生存。
“出院后多久随访一次?”、“饮食上有没有忌口”、“术后可以做哪些运动”,类似这类问题是许多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及家属极为关心的话题。
“既往医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更多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医院不同医生的回答可能存有差异。”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年诊治指南修改过程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首次将“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作为一个章节纳入诊治指南,这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么做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必须将康复随访置于和诊断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去重视和对待。再者,涉及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治疗、营养运动、居家护理、社会心理支持的行为和内容必须在临床共识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同质化和规范化。”邵志敏教授强调说。
指南明确术后2年的患者一般3个月随访一次;术后3-5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术后5年以上,每年随访1次,直至终身。
同时,诊治指南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乳腺癌患者诊断后的膳食营养状况、体力活动情况及个人生活方式与其转移复发、无病生存和死亡率相关。
专家也建议,康复患者尽量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在治疗结束后尽量使体重的BMI控制在18.5-23.9kg/m2,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
诊治规范指南装进小程序,更多病人享受同质化治疗
两年更新一次的诊治指南今年顺应精准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对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早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以及保乳手术的病理诊断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这本被乳腺癌诊治专家誉为“临床圣经”的诊治指南在大会现场正式上线一款“小程序”,实现诊治规范指南从“阅读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升级,用智能场景赋能乳腺癌诊治规范在医生临床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邵志敏教授介绍说,这款小程序是诊治指南内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