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行业的良心和大脑
“医疗,除了疗效可靠,还需要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青年中医▼翁大夫硕士一毕业便来到医馆工作,是纯粹由中医馆培养的青年中医。他熬过了最初没有患者的时期,没有病人便在寂寞中学习,在网上为患者免费答疑,他的门诊量不是指数级的爆发增长,而是细水长流慢慢变多,代表了更多脚踏实地青年中医的成长路径。
比较特别的是,他在医馆的建议下,在保证常见病疗效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优势专长,也不失为一种「突围」。
减少像我这样的遗憾我,88年出生,西安人,由于早产,又患了小儿麻痹症,以至于现在左下肢留下了残疾。父母都是实在的农民,他们一直告诫我:“你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高考填志愿时,我毅然的选择了医学专业,我觉得这个职业能实现我的价值,能减少一些像我这样的遗憾。
年我考上陕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涯很枯燥,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充满童趣的人,还是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本科毕业后,我决定从事儿科。多方打听,成都的中医儿科氛围比较好。年,我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研究生,师从四川名中医常克教授。
刚毕业便到医馆工作年硕士毕业,本来打算回西安工作,毕竟是家里独子,但父母觉得我的未来发展更重要,不需要考虑他们。加上我的性格太直,也不太愿意受一些框条的约束,想静下心来做一个门诊医生。机缘巧合之下,经王卫涛师兄介绍,我来到成都秉正堂中医馆工作。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诊所,是一个真正做中医的诊所。我记得当初面试时,考官何老师对我说:“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有医德的医生,经验都可以慢慢积累学习,我们这里没有药物提成。”这让我很震撼,让我坚定了在这里发展的信心。
年6月我开始独立门诊,年下半年半天平均能稳定达到10-15个左右,一个月大概-人次。
疫情管控对发热患者就诊有要求,但我的总体诊量基本上还比较稳定。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青年中医生,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里只能简单分享下自己的一点成长经验。
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学习刚毕业便在中医馆独立坐诊,患者很少。我告诉自己,这是必然的,是每一个医生都要经历的阶段,相信这个时间对于自己不会太久。我现在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多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上班没病人时,我就坐在诊室看书或者琢磨自己的病例,这是难得的思考时间;休班时就去跟其他老师上门诊,学习经验;只要别的医生临时停诊,我都积极去代诊。我不轻易停诊,因为看一个病人,就多一分经验。因为上班多,我还成了诊所的劳模。
空余时间,我也会在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