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新闻晨报(ID:shxwcb)
王兴娟教授在读大学时主修中医学,但她坦言“那时对中医毫无兴趣”。
年代,她被医院后,更喜欢的是手术台,几乎天天去开刀。然而,老师却怒其不争,责骂她:
“你以后会成为猪头肉、三不精的医生。”
直到年代末,王兴娟在大学开课,主讲《中医药学》。这时她才突然发觉,原来中医那么好!自此,她开始静下来、钻进去,一直至今,感情弥深…
s于川沙龚路公社,王兴娟(左二)与大学同学给农民看病。
从医40年,王兴娟常常被人体的奇妙震撼。尽管人的健康与疾病在教课书上有诸般记载,现代医学也会明确判定,但具体到了患者身上,却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让她不断领悟——人体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今天,她不会轻易地给任何一个患者下“判决书”。
人的身体不断变化
4月1日,上海泰坤堂东馆,王兴娟在自己的工作室出诊。
上午的门诊直至下午2点才结束,靠在桌前,她在一张张处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处方的病症栏上,大多写着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症、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字眼。
在最后一张处方上署名后,王兴娟陪记者去二楼的办公室,遇到一位家属等在诊疗室门口,她问:“今天还不错吧?”家属微笑答道:“还好。”就在2周前,这位家属的女儿在此痛哭流涕。当时,检查报告显示她的卵巢囊肿复发,约有5公分,而之前她已经做过一次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手术,害怕再次手术,不禁失声大哭。知晓原委后,王兴娟安慰她:
“一次检查出来的结果并不说明问题。在激素影响下,这个囊肿会有变化,你在下个周期月经后再来查一次吧。”
果然,这次来检查,囊肿小了,家属也欣慰了。
一个病人取好中药,看见王兴娟精神振奋,不由心生好奇,问道:“王医生,你怎会那么精力充沛?”她回答:“今天有门诊,昨天晚上不到9点我就睡觉了。如果我萎靡不振,怎么震得住你们呢?”
事后王兴娟向记者解释:什么是“震得住”?一是要“镇住”疾病,看病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专注解决病案;二是要镇定自信,让患者对这个医生有信心,共同面对疾病。
星期日周刊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来采访王兴娟。
星期日:王医生,您是根据何种诊断思路预判,一次的结果不能说明问题,囊肿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王兴娟:宇宙在动,地球在变,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卵巢囊肿也会大会小,它是会不断变化的。
星期日:这样的一个认识,对您的诊疗理念,有什么影响?
王兴娟:对疾病也要从动态角度看待。我们的先人在医事活动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提出“治病求因”,说起来很简单,但很有用,疾病它能长出来也能消亡下去,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源十分重要,我们就是要看它是怎么长出来的,然后反着来,就能让它消亡了。
“所以我从来没有把疾病看得很恐怖,就连肿瘤都是会好的。”王兴娟如是说。
不是常有传闻吗?某某人被诊断为晚期肿瘤,放弃治疗,住进大山换一种生活方式,过几年检查,肿瘤没了。当然,我也从来不会藐视疾病,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感冒,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积极治疗应对,可能也会致命。
常常有病人问:我的病严重吗?能看好吗?
“说实话,我真的不能给她确定的答案。”
人的身体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很奇妙的,在40年的医者生涯中,我常常被人体的神奇震撼。
重新思考人体组织的功能
30多年前,王兴娟就被“震撼”过一次。
那时,她给一位陈旧性宫外孕患者做手术。可手术开始后,却发现双侧输卵管组织已经严重损伤。为此,她不得不切掉了其中一侧输卵管和另一侧的三分之二。“这在医学上几乎是‘判死刑’的,几乎没有机会再自然受孕。”
可让王兴娟没想到的是——经过2年中医内治外调,该患者居然怀孕了,成功生下一个大胖小子,之后居然还人工流产2次。
这个病案让王兴娟深感疑惑,“怎么会这样?”有一次她去市场买螃蟹,发现一只螃蟹的钳子一大一小,突发奇想,会不会这位患者被切除的输卵管像螃蟹一样能断臂续长呢?直到这位患者50多岁时,因子宫肌瘤再次手术,王兴娟特地拜托参与手术的学生帮忙确认这位患者的输卵管状态。事实未如她的想像——患者的输卵管没有衍生,但这个故事她却在以后向学生传授医技时不断提到,王兴娟说:“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对人体某些组织的生理功能要重新思考。”
星期日:这样的事情会不会是孤例呢?能说明什么呢?
王兴娟:恰恰相反,这样的事情时时发生。
年代初,在我还是年轻住院医生的时候,也有一位患输卵管结核、输卵管组织严重受损的病人,我当时就给她判了“死刑”,劝她领养个孩子,医院可以出具你不孕的证明。可是她后来不仅没有来开证明,过了几年还抱着孩子来看我,对我说:“你说我不能生孩子,可我现在生出来了。”
当时我很惊讶,我无法想像这样的情况、这个人居然生了孩子。有些事情,用现代医学是无法解释的。这件事发生之后,我与病人交谈时,牢记不要轻易给患者“判死刑”,如果她们无望了,失去信心了,那对她们的身体恢复没有好处。
星期日:您说得很好,如果病人失去信心了,那么对她们的身体恢复没有好处。人的心理因素,对人的疾病治疗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您所看的不孕不育,对吗?
王兴娟:是的,所以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你们不要“一棍子打死”,那样会把病人吓死。作为医者要敢于担当,担当的基础是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深厚的医技功底,要给病人多一点安慰,自己的肩膀先要抗住。要让病人知道,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
记得曾经,有一位外地的患者久久不孕。经过多方治疗后,好不容易怀了孕,医院检查,医生却质疑说:“不要是宫外孕哦?!”她很紧张,打电话给我,我说:“你不用管,伸头一刀缩头一刀,先安心好好保胎,等能做确切检查时再说。”等到终于做了检查,确认不是宫外孕。
可她气还没缓匀,医生又说:“虽然是宫内妊娠,有卵*囊了,但胚芽不一定能发出来呀。”她立马又害怕起来,忙来找我。我对她说:“不用担心,继续保胎。”
可惜,在后面的检查中,她又接连几次被医生的惊悚判断吓到,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孩子。
我想确实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恐伤肾”,而肾又主生殖、主生长发育。如果孕妇一直在恐惧中度过,那么势必会影响孕妇的激素分泌,流产迟早会发生。我常以此病案教育告诫年轻的医生,医者要有担当,安抚病人十分重要,而不是给她们更多担忧。
“放弃”也是一种治疗
门诊结束回到家,王兴娟会关掉电话,拒绝过度联系。
“看完病很累的!就像发功一样。这时如果有朋友再来找我咨询,我是没法回答的。”
看病的过程中,除了要详细了解病情,更重要的是掌握患者的心理感受。“那些感受帮助我理解病人,我觉得看病就是“医患相长”,病人帮助我提高医疗技能。因为医学是经验科学,教科书上只是说了一二三四,但具体到一个个病人,还有五六七八的变数呢。
星期日:患者们的心理感受通常是怎么样的?
王兴娟:焦虑和恐惧。特别是来自多囊卵巢综合征或不孕不育的女性,她们会受到很大的社会压力,而这些压力更会影响她们的健康与生育。
星期日:在了解到患者的感受后,您会做什么?
王兴娟:安慰与疏导。我会尽心尽责尽力地帮助患者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完成她们的心愿。
有时也会让患者放弃医疗,放弃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因为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与生育的,有时放下了,无望了,没有压力了,月经恢复周期,反而就会有孩子。我也经常遇见一些患者因对生育无望放弃治疗数月或数年后,自然受孕分娩生子,这就是放弃也是治疗的写照。有的时候是丈夫陪着妻子来的,那么我也会做丈夫的工作,告诉他,婚姻不是只为了有孩子,即使没有孩子,你们还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星期日:您是看不孕不育的医生,但您却会对丈夫说,婚姻是可以没有孩子的。您为什么会这么说?
王兴娟:古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数千年来这个传宗接代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生理上发生问题影响生育,它确实是生活中的一个挫折,那必须学会面对,但是生孩子这件事,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有时我会对家属说,生育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唯一。
星期日:如果有的夫妇为了有孩子一直努力,一直看病,但在您看来,希望不大,那您会让他们放弃吗?
王兴娟:“会!”
有的时候我会让病人停药三个月。看到有的病人不断花费时间精力看病,折腾了很久,而生育条件确实不怎么好,我真想劝他们放弃。
其实,放弃也是得到。这么说呢,一来是指,如果接受自己可以不生育,那就不用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拼命要孩子。夫妻俩大可自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去旅游,那么就会得到另一种人生。另一层意思是,虽然最终决定放弃了,不生了,这个时候反而孩子会来了。
“所以,人体真的是很奇妙的。”
以上文稿转载自新闻晨报(ID:shxwcb),略有删改调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持有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沟通,谢谢!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