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今的合资市场来说,日系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作为日系三巨头的本田、丰田以及日产在中国市场更是所向披靡。据一份销量数据来看,仅年丰田在华销量就达到了.7万辆,同比增长10.9%,同时超越了本田和日产两大竞争对手,一举夺得日系品牌销冠的宝座;而本田与日产相继以.7万辆和万辆的在华销售成绩紧随其后,成为了合资品牌中的“人生赢家”。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在两田以及日产销量向好的同时,日系车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中,三菱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同样是在年,三菱在在12个月内仅仅售出了7.5万辆,甚至不及丰田的一个零头。而三菱低迷的销量也不禁令人感到惋惜,那么曾经的日系“神车”为何会变得如此落魄?
产品阵容单一,难以在流量化市场中站稳脚跟
说起三菱汽车,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被誉为“山猫”的帕杰罗,作为不少国人印象中的第一款越野车,在过去,帕杰罗的地位几乎能与今天的丰田陆地巡洋舰相提并论。并且在登陆中国以后一度霸占了当年的硬派SUV市场,成为了不少越野爱好者穿山越岭的好帮手。但在之后的20年发展中,三菱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将“山猫”的神话延续下去,反而成为了日系品牌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当然,三菱的没落也与其单一的产品阵容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今,流量化成为了汽车市场的主流,各大车企在这样的趋势之下纷纷提高效率,通过不断推出流量车型来博取消费者的注意。比如广汽传祺在今年上市了旗下首款“轻跑”——影豹。而丰田的亚洲狮、凌尚等车型也成为了A+级市场中的主力*。反观三菱,不但没有拿出一款亮眼的产品,就连车型阵容也少得可怜。
据笔者在相关网站上查到的信息显示,目前三菱仅有三款合资车型在售,分别是来自广汽三菱的劲炫ASX、欧蓝德以及奕歌,并且售价在10至20万不等,在产品覆盖率方面显然不如日系“三剑客”那样广泛。同时,在销量上这三款车也不容乐观,从一份近一年的销量成绩来看,销量最好的欧蓝德在去年十二月份创下最高成绩,月销为台,至于另外两款车的销量只能用“垫底”来形容了。而这样的成绩与丰田、本田以及日产相比,实在有些卑微。
另外,在技术方面,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主机厂之一,三菱的发动机在过去可谓是养活了一众国产品牌,旗下的4G1、4G6系列发动机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在过去都是业内公认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三菱并没有在技术领域继续坚持研发,反而靠着“吃老本”的把戏继续混日子。
而三菱的“原地踏步”,也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新能源仍是三菱的一大痛点
除了在产品覆盖率方面的弱势以外,三菱在新能源市场的存在感也很低。虽然早在年三菱汽车便开拓了市场中首款微型纯电动汽车i-MiEV,比国民神车五菱宏光MINIEV还要早了十来年,但这款车出现仅仅只是针对日本本土及其他小众市场,并没有在整个纯电动领域中得到普及。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几乎不知道有这款车的存在。
如今,在经历了惨淡的欧蓝德PHEV混动版后,三菱汽车携手广汽集团于今年重庆车展正式推出了旗下全新纯电动车——啊图柯,而这也是三菱时隔多年后再次冲击新能源市场。只不过这款车的出现并没有为三菱赢来太多赞誉,反而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因为通过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啊图柯无论是在尺寸方面还是在车型定位上,都与广汽埃安的AIONV极为相近,并且车身侧面及尾部的设计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广汽风格。诸多相似之处,也不免让人怀疑啊图柯的诞生,是否仅仅只是广汽集团在新能源双积分*策下“反哺”三菱的一种手段?
当然,这种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早在年,广汽三菱便联合广汽传祺推出了旗下首款纯电动车,祺智EV。而这款车可以说是直接套用了广汽新能源旗下的纯电SUV车型GE3,并且直接通过“换名”的方式将这款车过渡到了三菱旗下。
与此同时,反观竞争对手的表现,在漫长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不少合资品牌早已进化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比如本田推出了热效率极高的i-MMD锐·混动系统,而丰田也为旗下热门车型配备了双擎技术,并且在市场的实践中,这些驱动技术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只不过三菱似乎还沉浸在往日的成功之中,不但没能拿出一款像样的电动化产品,反而通过依靠自主品牌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可见,核心技术的缺失才是如今三菱汽车要面对的真正问题。
汽车网评:三菱早已无心经营汽车市场
相比于其他合资品牌的经历,三菱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可以算得上是“一波三折”。首先早些年在经历了与北汽、东南汽车失败的“联姻”后,在年三菱正式与广汽集团结缘,并且成立了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但即便拥有着广汽这样的国产巨头在背后撑腰,三菱汽车的销量却仍然不见增长,并且三菱在广汽家族中的存在感并不如其他品牌那样显眼。而过长的产品更迭周期也使得三菱汽车正在不断消耗品牌自身热度。
不过纵观三菱集团旗下的产业,不难发现,汽车只是这个庞大工业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三菱的经营范围中,不乏钢铁、空调、石油甚至飞机等诸多行业。可见,中国汽车市场对三菱来说并不是唯一。当然,正是这样漠视的态度,也使得三菱正在丢失国际上一个最具潜力,也最有商业价值的汽车市场。而作为曾经的技术巨头,如今的三菱早已无心应对市场竞争中的各种挑战,没落似乎也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