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灭的灯塔追忆邮轮产业发展推动者王友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新华网上海7月31日电(记者贾远琨)或许直到他离开的那一刻,紧张的神经都没有放松过。船员是否平稳度过隔离期、邮轮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能否通过、邮轮产业何时才能够回暖……让他牵挂的工作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邮轮产业造成重创,重重阴霾中,身为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王友农带领团队闯过一关又一关,实现了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零感染、零输出、零输入,名船员安全到港换班,为上海市疫情防控立了功,让邮轮行业看到希望。而他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倒在了抗疫一线。在昏迷整整75天后,王友农于年7月11日6时逝世,享年51岁。

同事们追忆王友农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说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思妙想,总是将压力扛在自己肩上,人前总是憨憨一笑,人后总是默默隐忍,从不畏难,从不推脱,从不放弃,他就像一座“灯塔”,守望着邮轮港,照亮航路。急难险重的工作,他放不下;并肩作战的兄弟,他舍不得;永远为他留灯的妻女,他太亏欠……提起“友农”,同事亲友总是止不住长长的叹息,拭不干断线的泪珠。远望灯塔,大家明白,那就是他啊,“他的眸中有大江大海,胜过一切不朽”,纵然有风高浪急、迷雾重重,但灯塔不灭……

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一刻

疫情突如其来,过去人头攒动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片静悄悄,这个年轻却已快速成长为国际邮轮大港的邮轮码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的领路人,王友农始终站在抗疫第一线,直至倒下。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这意味着各地可以依法采取发热病人筛查、确诊和疑似病例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以及其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而早在1月14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已启动防疫机制,对武汉籍游客采取错峰登船的措施以降低感染可能,从那一天开始,王友农心里这根防疫抗疫的弦就始终紧绷着,再也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人员高度密集、空间相对封闭、通联国内国际……疫情突然蔓延,邮轮港成为重点防控目标。他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严防死守,不分昼夜坚守在现场,落实落细港口防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大年三十那天,上午8点,地中海“辉煌号”靠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名游客下船,原本只需要2个多小时的下船程序,由于要对每位游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在海关检疫时发现三名武汉籍游客体温异常,随即由医院进一步检查核实,作为密切接触者的家属也需要进行隔离。其中,又累又困的8位家属情绪激动,拒绝隔离。正在公司开会的王友农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劝说,家属们终于同意接受隔离。王友农不放心,又驱车医院,买了食品送过去。“大年夜不能回家,还要接受隔离,将心比心我理解他们,但是为了防疫大家都要做出牺牲。”王友农说。而此时,家中的妻女也在默默等待着与王友农的团圆。回到公司已是深夜,王友农这才发现肚子饿得咕咕叫,原来这一天他忙得午饭晚饭都没功夫吃,他取出一碗方便面,这就是他的年夜饭。

从1月22日至29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共靠泊8艘国际大型邮轮,出入境旅客达人。作为亚洲最繁忙的邮轮母港,截至目前没有发现任何与港口有关的感染病例。这意味着,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做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这8个昼夜,王友农没有回过家,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地带领全体员工打赢了抗击新冠的第一仗。

1月29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暂时封港,但王友农并没有停下来。与他一起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上海宝山海关关长周国梁说,封港后,王友农针对国外邮轮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拟出了很多建议。即便他明白,要说服国外邮轮公司采纳这些建议并不容易,但他依然愿意主动跨前,投入大量精力去做,并准备以全力推进。

4月23日,一篇题为《我在量子漂泊了60多天,终于回归上海啦》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当天凌晨4点40分,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邮轮获准非经营性停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船名超期服役的中国船员平安回到久别的祖国。这是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第一艘回归中国母港的国际邮轮。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皇家加勒比暂停了在中国母港的邮轮运营,大量中国籍船员在合同期满后无法在境外港口离船回国,他们的回家之路异常艰难。自3月下旬起,多家外国邮轮公司联名致函,请求为邮轮上合同到期的中国籍船员下船提供帮助。

在上海市政府和宝山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作为亚太第一大邮轮母港率先接收国际邮轮的非经营性停靠。4月14日傍晚,王友农刚向区委区政府做了“量子号”回靠方案的汇报后,正准备回公司进一步细化方案,却在楼梯台阶上重重地栽了下来。医院,医生建议静养,不宜走动。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惊讶地发现王友农一瘸一拐地来上班了,随身还带着一大包衣物,他干脆住进了值班室。直到4月23日“量子号”回靠,这期间,王友农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方案、现场踩点确定作业流程、召开协调会议。

4月22日,“量子号”回靠的前一天,因疲劳过度,他在参加一个直播论坛时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这是他一周内第二次摔倒。在长航公安吴淞派出所所长于镭看来,这大概是老朋友王友农最累最辛苦的一天,他看到王友农拖着伤腿反反复复地踩点、走路线。于镭感慨道:“因为他不能出差错,这里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母港,任何闪失都会对整个邮轮业产生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在钻石公主号事件后,所有的眼睛都盯着这里。”

4月22日晚9点,距离“量子号”靠港还有不到8个小时,王友农接到紧急船上有一名外籍船员宫外孕出血,需要紧急救治。原本疫情下规定外籍船员不能下船,现在不仅得下船还要展开救治。王友农迅速与海事、急救中心等各方面取得联系,协调完整件事后他睡了不到3个小时,凌晨4点他又站在了码头现场进行指挥。

4月23日清晨,名中国船员的手机上都收到了一条来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温馨提示”:亲爱的“量子号”船员,欢迎您回到祖国。离船后,我们专业的工作人员将会对你的行李进行消杀……这条温馨提示是王友农特意嘱咐公司准备的,这是祖国迎接他们的第一句问候,许多船员看到后不禁热泪盈眶。

4月26日,在完成一大摊收尾工作后,王友农和周国梁关长约定第二天见面交流“量子号”回靠的经验并为之后回靠的邮轮做准备。晚上九点,他回复了办公室关于拍摄抗疫志愿者集体照的短信,这是留在他手机上的最后一条工作短信,一个小时后,他因突发脑溢血再一次重重地摔倒,昏迷不醒。

“事关重大,我不能倒下!”他一直在强迫自己坚持,再坚持,即使身体已经频频发出警告,他依然选择留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

5月7日,位于宝山区指定隔离点的名中国籍船员结束14天的隔离观察,启程回家。这一天,周国梁发了一条朋友圈:“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一起反复推敲回家之路,今天,船员们终于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了。今天,更加祈盼着曙光中倒下的兄弟早日醒来,并肩再战。”

船员平稳度过隔离期,他终于可以放心了。然而,他,再也没有醒来。

创新,再创新,路都是走出来的

十年前,上海市宝山区抓住国际邮轮产业东移的先机,启动建设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从那时开始,王友农的人生便与这个向海而生的梦想紧密相连。

年,时任上海市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的王友农,参与了全国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申请创建工作,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初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45岁的王友农调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那一刻起,他将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邮轮事业,就如他自己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时,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还只是宝杨路1号一幢不起眼的灰白色小楼,这里是王友农邮轮事业生涯的新起点。就是在这栋小楼里,他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第二个五年规划。王友农上任伊始正值邮轮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所谓居安思危,他并没有因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跻身亚洲第一大邮轮港而沾沾自喜,而是清楚地认识到港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旅客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解决?船票超卖现象如何避免?旅客登船体验如何提升?宝山邮轮产业如何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基于之前对邮轮港发展建设的深入思考,王友农认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头五年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经过深入调研,他推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快乐港口、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共赢港口、示范港口”,并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邮轮母港。

新征程上,王友农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成为世界邮轮经济发展史的上海传奇。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候船大厅,因其独特的造型被誉为“东方之睛”。它不仅见证了邮轮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20余项充满创新基因的探索在此落地生根。这些创新探索的背后,处处留下了王友农的身影。

随着大客流的常态化和游客体验期望值的增加,短平快的节奏让港口的服务面临重大考验。在王友农的理念里,作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国际邮轮母港,要致力于探索构建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在他的提议下,客服部打造了“客服部服务规范手册”和“五心服务”承诺,年9月11日,上海吴淞口邮轮港作为全国首个邮轮港口服务标准化试点成功验收,成为中国邮轮产业的行业标杆。

年底之前,全国所有邮轮港都没船票。游客通过旅行社办完手续、缴完费,只能在出行当天到码头与导游会合。没有船票,带来的是监管、经营、安全等诸多问题。邮轮一旦因气候原因无法准时启航,游客得不到及时通知,便会大量积压在港口,对公共安全带来较大风险。面对当时邮轮市场的“顽疾”,王友农敏锐意识到建立邮轮船票制度的重要性。在上海宝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邮轮船票试点申请工作中。

年10月31日,传来一个让王友农喜笑颜开的好消息:交通运输部复函同意在上海吴淞口邮轮港开始试点邮轮船票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极大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得到明晰,游客的通关速度从原来的30秒缩短到目前的3秒左右。

年起,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试点的邮轮船票制度开始在全国邮轮港口推广应用。一张船票,承载着王友农对打造智慧港口、示范港口的坚定信念。此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不断探索创新举措:通关条形码、自助办票机、弱光子安检仪、微米波探测仪、通道式红外测温仪打造“无摩擦进港”,高效的通关服务流程带动全国邮轮港口向前发展。

遇到困难时,王友农总是习惯说:“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港口的建设涉及口岸单位、船公司和旅客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需求。任何一个项目的改造升级,背后都需要大量的协调推动工作。

在邮轮港的泊位岸边,有一组巨大的集装箱式白色设备,这不仅是目前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也是亚洲第一套邮轮岸电系统。这套系统的诞生,源于王友农一个绿色的心愿。年,他在一次专家研讨会上得到启发:“使用岸电可使船舶每次靠港减少高达95%的污染物排放量”。这个论断让王友农非常兴奋:如果岸电项目落地,将使港口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航运”成为可能。然而,当时世界上没有这么大的变频变压岸基供电系统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王友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不断地进行岸基供电项目的调研、学习,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编写了项目工可报告,并制定了岸基供电项目建设方案。方案完成后,在具体实施中又不断碰到难题:项目立项的审批、岸基供电用户变电站的选址及土地的来源、电网的接入。在王友农坚持不懈努力下,年7月13日,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试运行成功。这一岸电系统一年可替代电量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为其他邮轮港成功建设岸基供电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推动邮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王友农始终把自己的创造力和激情都倾注其中。他牵头创立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创设国内首批邮轮港进境免税店;他参与制定交通运输部等国家十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本市邮轮经济深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商务委出台的《关于支持宝山邮轮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为推动中国邮轮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友农常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想着如何将邮轮港建设得更具绿色、智慧、快乐、共赢、示范性。他出国看到安检仪上的置物篮架美观实用,立刻嘱咐相关部门研究借鉴;他发现船员通道口的三级台阶,让一些拿着行李的船员上下不太方便,立即通知工程部建设斜坡,方便船员出入;他看到邮轮港的行李笼功能简单,能放的行李有限,马上和现场的操作人员沟通交流,找设计公司设计出了三层式的行李笼,成为全国邮轮港首创。“王董总是有很多创新的奇思妙想,”这是公司全体员工对王友农共同的印象。年的一个炎热夏日,王友农和往常一样在码头巡查。这天码头的装卸工作量很大,王友农看见设备操作员们挥汗如雨地开着叉车来来往往地交叉行驶着,他感到既不安全也不环保。他马上召集相关领导开会,在会上他提出能不能设计一款固定行李装卸车,既能减轻员工的操作强度,又能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他牵头公司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起了“邮轮岸边装卸作业车”。经过反复修改、实验、论证,年5月“邮轮岸边装卸作业车”正式投入实际装卸作业,经对比测试,该设备将行李装卸效率提高了67%,同时解决了原装卸设备的尾气排放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为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做出贡献,还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受到码头作业人员以及船公司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建设赶上了中国邮轮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亚洲邮轮港口协会、亚太邮轮港口服务标准联盟、亚太邮轮经济50人高峰论坛,Seatrade亚太邮轮大会等全球顶尖邮轮发展智库、平台纷至沓来,上海宝山在全球邮轮领域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宝山邮轮产业的快速崛起,也为国际邮轮经济合作共赢发展作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在全球邮轮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等等,再等等,他留下的永远是背影

女儿王伯源说自己对父亲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因为“他不是经常在家的人”。小时候王伯源喝牛奶会吐,长大后,去异地求学,独自在国外生活,一些饮食习惯早已发生改变,但父亲对她的印象却依然停留在当初那个“喝牛奶会吐”的小女孩时期,再后来每当看到女儿喝牛奶,都会满脸疑惑地问:你不是喝牛奶会不舒服么?王伯源能回忆得起来的为数不多父女间的独处时光,大多是父亲送自己上学路上的那段时光。“上中学那阵我每天六点半就要出门,他一早送我去学校,然后直接去单位上班,就是在路上,我跟他才有机会聊一些自己的近况,但他经常会走神,要喊一声或拍一下,我知道他脑子里其实在想工作上的事”。王伯源说。

“这么好的人,就这么匆匆地走了……”王友农的妻子李国苹仍然难以接受丈夫的离开。在她眼中,丈夫是一个善良有担当的人,他永远都在为他人着想。时间要倒回到年高考那一天,王友农正紧张地站在考场外准备参加数学考试,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一门学科。谁料有个同学突然发现准考证忘带了,王友农二话没说跨上自己的自行车就飞奔去帮同学拿准考证,结果那场考试他迟到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和自己最心仪的上海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踏上工作岗位后,他资助过贫困学生,也三五不时地会去看望独居老人,李国苹眼里的丈夫,“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

“他永远都在加班,加班,这么多年,我从不能理解,到慢慢接受,后来完全理解,因为这就是他啊!”李国苹说,“我想我一定也热爱他热爱的工作,才能够这样的支持他。”李国苹曾想,友农退休后,一家人就可以常常聚在一起,出去吃饭、旅游、看剧,过一个小家庭正常的生活。然而,家人的等待终究成了等待。在家里为他“留一盏灯”是李国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现在,这盏灯每天都亮着,“就希望有一天能等到他回家”。

“我从来不觉得父亲对我关心太少,我真的很想爸爸……”女儿长大了,她理解父亲所以懂得父亲,父亲依然是她心中的灯塔。“他是我最崇拜的人,我理解他,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一旦要去做一件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